字体大小: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1-22642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1〕65号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成文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删减后公开)


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

体系专项规划


   言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十四五”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窗口期,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

为全面深入落实党中央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和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吕梁尽早实现碳达峰,结合《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考虑吕梁市资源禀赋,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四五”乃至到2035年期间吕梁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时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为吕梁市域,规划内容包括能源生产、消费、科技、体制、合作等领域。

第一章 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吕梁坚持“增气减煤、控量提效、延长链条”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能源革命综改试点,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能效水平逐步提高,能源产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能源领域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第一节 取得成绩

一、能源供给体系不断优化

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利用加快推进。深入推进5G+智能矿山、2座智能化煤矿、128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新建煤矿井下矸石智能分选系统和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试点示范工程全面开展。中阳鑫岩煤矿按照智能化设计建成并正式运行,实现“5G+智慧矿山”应用。截至目前,煤矿135座,总产能19895万吨/年。原煤年产量达到1.41亿吨。煤炭行业去产能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关闭煤矿11座,退出产能780万吨。煤炭外送运输通道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太佳高速、西纵高速、环城高速、太兴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瓦日铁路建成通车,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输”的能源动脉。

煤成气增储上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煤成气增储上产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累计投资113.38亿元,煤成气勘探、开发、利用步伐显著加快,截至2020年,累计建成生产井1465口,形成年产能27.03亿立方米,2020年当年非常规天然气年抽采量达到12.44亿立方米,瓦斯抽采量达到5.85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陕京二线、陕京三线、榆济线三条输气管线横穿吕梁;省级“三纵管线”之一的临保线、临临线纵贯吕梁,离太线横穿吕梁,为“气化吕梁”打通了输送管道。初步建成通达各县(市、区)、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重点矿区、重点城镇的长输管线31条,全市管线总长度约1659千米,市级管道企业7户年输气能力达25亿立方米。建成液化储气项目一个,即兴县华盛1750水立方储罐项目,在建LNG液化项目两个,设计液化能力共80万水立方。

电力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全市电力装机容量1071.95万千瓦(包括建成运行962.78万千瓦、在建109.1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10383万千瓦的10.3%,占全国装机容量220028万千瓦的0.49%。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发电量约282.36亿度。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输变配电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吕梁电网承担山西电网北电南送及吕梁13个县(市、区)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达到21095平方公里,现有50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28座、110kV变电站131座,220kV线路2411km,110kV线路3273km。

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进程加快,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力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525.9万千瓦上升至2020年的989万千瓦,增长了463.1万千瓦,其中煤电448.7万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673.9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由5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2505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比重由1%增加到25.3%。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中风电22个,装机131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511个,装机1191万千瓦,清洁能源电力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能源效率逐步提高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新增能源消费量约2173万吨,能源消费增速年均5.2%,能源消费强度为1.44吨/万元,累计下降22.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下降。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15年的88.5%下降到80%。

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压减140万吨炼钢产能,压减832万吨焦化产能,淘汰2125台燃煤锅炉;市区及各县(市、区)县城建成区集中供热改造累计完成改造5561.6万㎡,完成三年试点任务4889万㎡的113.8%,清洁取暖覆盖率已达到100%,全市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改造35.3万户,完成三年试点任务42.6万户的82.9%,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58%。

建筑交通领域能效逐步提升。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69%,高于全省平均值(64.2%,山西建投晋西北建筑园区项目PC产业区装配式建筑已投产。市区453辆油气两用出租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新增230辆公交新能源汽车。

三、能源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设立吕梁能源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新动能重大专项、中试和平台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开采、绿色消费等方面技术攻关。依托相关企业成立山西省煤焦化过程优化与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中科金恒钙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成立山西省“含钙矿物及固废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柳林环境与能源院士工作站”,成立“吕梁市煤机装备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吕梁市煤机装备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晋能能源科技股份公司开展高效异质太阳能电池组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山西水木新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电动汽车用煤基球形石墨锂电子电池材料研制;支持吕梁学院开展低渗透瓦斯煤层水力冲割一体化卸压增透技术研究;支持吕梁学院开展煤机装备微振幅振动的高效浮能技术研究。依托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以华晋焦煤、霍州煤电店坪煤矿等一批矿井为试点,应用推广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推进现代煤炭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C9高校等高端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吕梁市-南科大绿色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山西省高效太阳能光电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稳定运行。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号召,依托晋能科技,积极打造高效多晶、高效单晶PERC与超高效异质结(HJT)三大产品系列,实现了高效技术的滚动发展,形成了2GW高效、超高效光伏电池、组件产能,成为首家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中国制造商,填补了山西高端光伏制造领域的空白。

推广“大数据+能源”融合应用。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煤矿智能化矿山获得全国第一张“5G井下专网”。鑫岩煤矿、东江煤业、贺西煤矿、双柳煤矿、柳林寨崖底煤业等煤矿不断推进智慧矿山、自动化工作面建设。中阳东岩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等20户煤矿智慧矿山建设试点全面展开。中阳钢铁建成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MES)、能源管控系统,孝义鹏飞集团成立“5G+智慧煤化”联合实验室,文水晋能清洁能源、孝义信发建成智能车间,离柳焦煤、吕安危化、吕农生物等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四、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电力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吕梁市紧抓国家、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以建设吕梁增量配电网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力争通过改革打通电力上下游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探索形成由市场决定供电价格的发展模式,解决电解铝等高载能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局域电网输电线路工程如期建成,局域电网网架结构逐步加强,供电支撑能力提升到80万千瓦。通过煤电长协、提高发电利用小时数、倒阶梯输配电价、热电联产补助4项措施,全面落实降电价措施,同时建立煤电铝价格联动机制,将电价稳定在0.3元/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电源支撑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7月,京能吕临2×35万千瓦机组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准投产并网;11月17日,京能吕临电厂实现向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企业供电后,局域电网电源点提升至2个,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年可供电70亿度,能够满足中润一期50万吨电解铝全部达产和目前引进的铝材加工项目用电需求。

非常规天然气综合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出台《吕梁市煤成气产业“12345”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筹备成立“吕梁市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管理中心”,协调统筹上中下游、产供销运存协调发展。依托吕梁大数据中心,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上游燃气开采、中游燃气输配及储存、下游燃气用户的数据实时传递、自动采集、远程监视、智能预警及分析研判,为管理中心对全市煤成气管理、调配、控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设立市级煤成气增储上产专项资金。为加快增储上产行动计划的实施,拟设立2亿元煤成气增储上产支持资金,对上游煤成气开采、中游管网互联互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煤成气实验室等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推进煤成气产业园区建设。

五、能源合作水平稳步提高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8月,市政府主要领导率代表团对匈牙利部分城市、企业进行考察访问,加强与匈牙利有关各方的深度对接,进一步拓宽吕梁与中东欧国家的多领域合作。在吕梁孝义市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煤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

努力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2021年11月,市政府与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通过政企合作,利用华新燃气集团管网优势,打造全省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基地,进一步推进了煤成气外送通道与周边区域的管网连通,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积极开展能源技术研发领域对外合作。抓住大数据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把大数据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打造“数谷吕梁”、实现“智赢未来”,逐步实现从“挖煤”向“挖数据”转变。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各领域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吕梁推进能源革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正确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应对,挑战就会成为机遇,全市上下坚定发展自信,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在能源革命综改、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率先起步、率先布局。

从国际看,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冲击和多种新兴供应源的相继出现,世界油气生产供应呈现出“重心西移”、“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全球能源治理主导权博弈更加复杂。“十四五”及更长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经济和能源稳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受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能源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需求增量主体。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度调整,逆全球化、保守主义抬头,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日益凸显,能源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此外,能源低碳化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大势所趋,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会大比例采用,可再生能源竞争大幅提升,智慧能源、储能技术等一批技术壁垒亟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难题亟需解决,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将推动能源行业发展模式和业态重塑。

从我国看,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能源绿色转型更加迫切。我国能源需求增长呈现新特征,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中低速增长,国内油气增储上产能力显著增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区域和时段性供应紧张成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新型能源消费方式、新业态开始涌现,用户对综合能源的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与能源高质量发展预期增强,能源供给安全压力日趋增大。新能源技术与ICT技术深度融合,但能源技术仍与绿色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关键核心技术面临瓶颈制约。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为能源体制革命增强了内在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化改革阻力仍然较大的问题,因此,亟需破除一切不适应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弊端,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从山西看,全面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省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奋勇前行,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坚决摆脱“两个过度依赖”,努力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聚焦“六新”方向,加快促进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向中高端转变、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科技能力创新建设等领域综合发力,努力做好“煤”“气”“电”“新能源”四篇文章,争当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排头兵。

机遇方面,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吕梁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赋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吕梁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储能、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智慧能源等领域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特别是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方面,通过推动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有利于发挥吕梁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新动能,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六新”产业,结合吕梁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优势,提升能源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提高能源产业技术和知识含量,提升经济竞争力,进而率先在转型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能源需求和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推动吕梁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当前高质量转型要求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举措,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这为吕梁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加之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能源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增强吕梁能源结构优化的内生动力。

挑战方面,能源产业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吕梁传统的煤炭一挖一卖、电力一发一卖的产业发展模式亟需转型,能源行业整体水平不高。能源科技尚未有重大的、实质性的突破。能源领域“二高一资”产业是绿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点,如何把握当前能源科技加快发展的机遇,并在全省战略规划中找准定位,突出比较优势,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能源消费总量和环境容量控制形势严峻。“十三五”期间,全市仅铝工业、焦化行业、电力行业新上项目能耗量就将达1210万吨左右,节能降耗形势极其严峻。吕梁万元GDP能耗一直处于全省较高水平。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能源发展面临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部分能源领域改革任务有待深化。吕梁大庄煤矿等少数煤矿进行了以采空区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积极探索,但大部分煤矿企业对煤矿绿色开采的理念、技术、经验等了解不透彻,技术应用的力度还不够大。煤成气增储上产任务有待科学制定,用地手续办理成为瓶颈。既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又能灵活反映市场供需变化、资源稀缺程度、环境保护支出的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尽管吕梁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挑战和困境,如电力消费不足加剧煤电产能过剩,利用水平低造成资源浪费,能源开发技术整体上较为滞后,这些问题对吕梁能源转型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一、供给结构有待优化

煤炭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较高。吕梁市煤炭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从2015年的70%下降到2020年的50%左右,但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较高,资源型经济特征较为突出,先进产能比重有待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开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亟待推广和应用,新形势下高质量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能源领域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吕梁现有煤矿产能20745万吨,产量12231万吨,焦化产能3871万吨,产量2575万吨,煤炭和焦化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约3500小时,低于全国3785小时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省内用电市场及省外送电市场有效增长不足,加之外送电通道建设滞后,电力外送能力不足,导致吕梁发电装机量远远超过用电量,“窝电”现象持续加剧。

新能源装机比例仍然较低。吕梁是煤炭生产大市,“一煤独大”的特征尤为突出,风、光电等新能源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风电、光伏装机269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1072万千瓦的25.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底的15亿千瓦增长到2020年底的2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占比达到41%)。

煤成气开发利用规模仍然较小。吕梁煤成气资源丰富,全市资源总量约为2万亿方,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成气探明储量3041.9亿m?,煤成气资源分布集中、埋藏浅、甲烷含量高、渗透性强,具备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开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开采技术力量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化开采和完整的开发利用产业链条,抽采量超过10亿m?,利用水平与全国煤成气资源大市的身份不符,加快吕梁地区煤成气增储上产,对充分发挥本地区煤成气资源先决条件和优势,促进煤成气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壮大全市煤成气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能源系统优势未能体现。综合能源系统是指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通过多能协同能源网络的优化建设和运营,以及需求与供应的智能互动,满足电、热、冷、水、气等多种能量需求的安全可靠、高效、清洁、智慧的能源集成系统,综合能源系统的建设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任务,吕梁具有建设综合能源系统的资源条件,但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

二、能源效率水平仍需提升

能源消费依然偏煤偏高。能源消费结构依然偏煤。近年来,吕梁市能源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偏煤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煤炭在吕梁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80%,高于全国59%的平均水平。

能源消费强度依然偏高。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广东等省份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分行业对比分析,吕梁市以电力热力、煤炭开采与洗选、炼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主,能源消费强度1.44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0.55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全市综合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单位能源消费产出较低,导致全社会用能成本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艰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突出。近年来,由于电煤消费比重偏低,民用散煤用煤量过高,而北方农村每燃烧1吨原煤污染物排放强度是电煤的5-10倍,故吕梁在采暖期因散煤燃烧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大气质量。

三、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弱

吕梁属于科技综合竞争力薄弱地区,在煤炭清洁开采利用,煤成气绿色发展、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大数据等领域,存在难以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科技人才问题;企业现有科研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基层科技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创新主体不足,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所有规上企业的61%,距离“全覆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创新平台偏少,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仅有1个,不足全省(109个)的1%,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7个,仅占全省的(132个)5.3%;关键领域技术尚待突破;关键能源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保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发展。

四、能源体制亟需完善

能源体制改革创造性与创新力不足。对电力、煤成气、新能源等全新领域缺乏深度了解,对一些事关能源转型发展的能源改革,能源管理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创新力不足,导致能源体制改革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能源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导致能源项目进展缓慢。在油气产业开发方面,太低的勘查投入标准,低廉的区块持有成本难以激发企业投入积极性,加上部分区块勘探进展不顺利,导致很多项目进展不太理想;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多在外地注册,对地方贡献较小,导致地方政府对项目关注和协调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新能源建设方面,随着国家新能源电价的补贴呈“退坡”趋势,新能源行业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或处于观望状态。

增量配电网试点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对增量配电网改革政策的宣传不够,理解不透,行业外对政策普遍缺乏了解,包括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对增量配网政策理解不透,直接影响项目落地进度;增量配电主体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仍需解决。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革命战略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我省能源革命综改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为指引,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结合全市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及优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设绿色安全多元的能源生产体系、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方面开展工作,带动能源产业链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完成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新能源优先发展

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不断扩大分布式利用规模,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增长;坚持以本地消纳为主,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高效利用;实施煤炭减量等量替代,坚持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新能源供给;多种途径倡导绿色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扩大可再生能源的非电利用,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二、坚持能源安全高效发展

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和智能化生产,发挥好煤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煤成气勘探开发,增强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补齐应急调峰能力短板;加大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加强热、电、冷、气等多能互补,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处理好能源安全与系统效率的关系,协同保障能源安全高效发展。

三、坚持能源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推行平价上网新技术,推行供给侧“风光火储一体化”、消费侧互联网+多能互补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实施工业电气化和余热回收,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新技术实施清洁取暖,坚持绿色出行;坚持技术引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能源与相关科技和产业融合。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把新型能源技术及相关联产业培育成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明珠”。

四、坚持能源行业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煤炭消费稳中趋降,实施气电双替代,弱化对煤炭资源型发展模式的依赖;坚持电源建设与配套送出同步建设的原则,统筹布局项目建设、促进源网协调,提高新能源电力外送能力和经济性;用发展眼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关系,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动,统筹推进各区域、各领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多元化能源供给模式逐渐形成。煤炭、电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能源生产方式实现清洁高效,煤炭总产能控制在1.9亿吨,煤炭产量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煤入洗率到达95%,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推广初见成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非常规天然气总产能达到69亿立方米,总产气量力争达到49亿立方米

绿色低碳能源消费体系初步形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成效进一步凸显,能源消费量控制在400万吨标煤左右,广泛开展煤炭等量、减量替代,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降低,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0清洁能源应用空间大幅拓展,农村用能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用能模式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智慧高效能源体系全面构建。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横向“风光水火”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智慧高效耦合运行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基本建成,智慧燃气、智慧热力、智慧电力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培育形成一批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能源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

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能源领域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颠覆性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能源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重点突破。

2035年,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综合能源体系全面建立,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清洁能源应用空间进一步拓展,优质增量用能得到充分保障,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大幅减少。

第三章 推进多元化的能源生产方式

构建现代能源生产体系,提高先进产能占比,运用绿色智能开发等手段科学发展煤炭产能,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留出空间,通过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手段提高天然气(煤成气)和可再生能源供给,形成多元化能源生产体系。

第一节 发挥好煤炭基础性作用

“十四五”期间,吕梁市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和山西各项政策精神,做好煤炭供给侧改革工作,推动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煤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优化煤炭生产布局,扩大煤炭先进产能规模,推动煤矿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开发,逐步构建“安全、智能、绿色”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到2025年,全市煤炭总产能控制在1.9亿吨,煤炭产量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煤入洗率达到95%,千人矿井单班入井人数控制在600人以下,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推广初见成效,煤炭绿色开发基地基础初步建成。

一、科学优化煤炭生产布局

立足吕梁煤炭产业现状布局,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离柳矿区、汾孝矿区、兴县矿区、岚县矿区、清交矿区、石楼未勘探区六大矿区实际情况,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推进煤基多元化发展,延伸和完善煤炭产业链,着力推进煤电铝材一体化和现代煤化工等煤转化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合理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

坚持去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减”“优”“绿”发展,根据煤炭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平衡煤炭生产总量,在产业政策条件下,按照“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转变要求,对标国内先进煤矿产能,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煤机装备,加快煤炭洗选行业产业升级,加快矿井各大系统装备升级改造,重点推进采掘工作面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及全员生产效率。

三、推动煤矿智能化生产

积极开展煤矿智能化生产建设试点,以鑫岩煤矿“5G+智慧矿山”建设为典型,建成吕梁5G无线通信井下应用示范标杆工程,以5G通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化开采技术为牵引,充分利用好吕梁学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市煤炭行业协会等创新载体,因地制宜逐步在吕梁市新建和现有矿井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打造透明化、可视化采掘工作面,分步实现“采煤智能化+5G”、“掘进自动化+5G”,对具备条件生产煤矿的采掘、供电、给排水、通风、主辅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环节,加强智能化改造,推进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作业,实现工作面5G超高清视频、手机通讯、设备无线监控,实现超高清视频、语音、红外成像等数据的实时回传及设备故障超前预警,建设智能化生产、安全、管理、经营、运输销售等系统,推动吕梁市矿井建设和煤炭生产智能化。

四、推动煤炭绿色开发

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围绕《吕梁市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规划》,依托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积极开展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示范,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利用吕梁市绿色发展基金,因地制宜在市域煤矿推进煤矸石返井、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控制地表沉陷等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重点以沙曲一矿、二矿等6座煤矿作为无煤柱开采技术应用试点,以神州煤业、瑞隆煤业等3座煤矿作为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应用试点,以新建鑫岩、锦源等3座煤矿作为矸石智能分选返井试点,以三交一号、锦源2座煤矿作为煤与瓦斯共采试点,总结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经验,减少矸石排放对水资源、土地及区域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减少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吕梁和山西煤炭绿色开发提供经验。

第一节 增加煤成气供应能力

“十四五”期间,吕梁市将以“打造山西省煤成气产业基地”为中心,按照“就近利用、余气外输、惠及民生、扶持工业”的基本原则,以石楼县、临县、兴县、柳林县为勘探、开发重点,着力加大煤成气开发区块、致密气区块、煤炭采空区煤成气资源勘查力度、加快区块建产区保产达产和储量备案区产能建设、推进煤炭采空区煤成气资源评估和开发、重点推进现有煤成气开发区块稳产增产、煤成气区块配套集输管网建设、持续实施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保障全市增储上产目标实现,到2025年总产能达到69亿立方米,总产气量力争达到49亿立方米。

一、加大重点区块煤成气资源勘查力度

引导华新燃气、中联、中石油等省内外行业大型龙头企业,按照“开发区周边滚动勘探、勘探发现区重点勘探、新出让区块风险勘探”的路线图实施勘探,加大对正处于勘查阶段的区块投资力度,尽快试采出气,提交储量、增加产量,以及加大新出让区块勘探力度。围绕16个煤成气区块,加快推动紫金山区块、石楼北-武家庄区块、白壁关区块等煤成气区块的勘探进程,重点推进宁武盆地南部地区、石楼南合同区块、临兴地区紫金山合同区块、古交西区块和霍西煤田白壁关地区5个煤成气探矿权勘探开发,系统开展地质研究、风险勘探、先导性开发试验等工作,尽早实现达产。鼓励矿权人通过自建技术团队或者与有技术实力的机构合作等模式,推进勘查工作,获得重大商业发现和探明储量。

二、加快建产区保产达产和储量备案区产能建设

全力以赴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勘采用变革,支持和鼓励煤成气勘探开采企业增加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新设探矿权矿区“探转采”工作,加大开采工作力度,尽快释放产能,形成增量。针对煤成气“储量多、产量少”的问题,加大煤成气开发区块、致密气区块、煤炭采空区块稳产增产推进力度,重点围绕石楼西、三交北、三交、柳林、临兴等重点区块,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动中石油项目开发区块稳产增产,积极推进紫金山、三交北、石楼北、石楼西、石楼南致密气区块开发。大力推动中联项目区块稳产增产,积极推进临兴东、中、西致密区块产能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晋煤集团项目区块稳产增产,加快柳林石西致密区块产能建设步伐。加强建产区开发增产改造、井网优化、精细排采等,保障已进入开发阶段的区域稳产增产。同时,加大建产区和储量备案周边的勘探开发力度,针对区块的煤成气资源,进一步探明范围和建产范围,用好国家、省支持储气设施建设的政策红利,加快实现煤成气增储上产。

三、推进煤炭采空区煤成气资源评估和开发

鼓励晋煤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等矿区废弃矿井赋存煤成气资源,通过系统开展采空区(废弃矿井)剩余煤成气资源评估、采空区钻井工艺和安全智能抽釆体系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大中型煤矿普遍开展采空区(废弃矿井)煤成气抽采试验,开展煤炭采空区(废弃矿井)剩余煤成气资源开发,釆空区钻井、智能抽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开创煤成气开发新领域。重点推动晋煤集团离柳矿区废弃矿井赋存煤成气抽采开发。

四、推动煤成气区块配套集输管网建设

遵循全省“优化一张网”的天然气管网总体布局,坚持“外联内通市域一张网”的思路,强化吕梁主要煤成气管道与国家干线陕京二线、陕京三线、榆济线、省级干线临保线、临临线的联通,加快吕梁市煤成气管网设施改造升级,实现管网集输承载能力与全市煤成气增储上产同步匹配,重点推进燃产集团临兴区块1#增压站-临保线1#阀室连接线、汇丰燃气集团燃气碛口-兔坂等长输管道建设,支持煤炭企业矿井煤成气综合利用配套煤成气管网建设,规划建设提浓或集输利用等配套工程,为吕梁市快速实现煤成气增储上产和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五、持续推进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

按照煤炭“供给侧改革”精神、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煤炭产能置换、减量重组等形势,根据吕梁市内各煤矿生产现状,围绕“气化吕梁”,遵循“先抽后建、先抽后采、应抽尽抽”的原则,构建“探(勘探)、采(抽采)、输(集输)、用(利用)”一体化的产业体系,鼓励立体化瓦斯抽采模式,开展煤成气地面预抽,井上、井下联合抽采,加快完善煤炭采空区(废弃矿井)煤成气抽采利用配套政策,进一步督促省属煤炭企业在本矿区范围内开展采空区抽采试验。重点推动华晋焦煤沙曲一矿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试点,为省级试点示范提供经验。重点推动市域内高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实现瓦斯抽采,加大煤矿区煤成气资源回收利用力度,推进煤矿采动区、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

第一节 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比例

“十四五”期间,以建设“山西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全省前列。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569.7万千瓦(光伏769.1万千瓦、风电653.1万千瓦、水电140.0万千瓦、生物质7.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0%以上,储能设施比例逐步提高。

一、加快高效光伏发电开发力度

根据吕梁太阳能资源分布,结合光伏项目现状布局,大力推动地面集中式光伏项目的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分布式光伏,创新推动“光伏+”项目。

1、大力推进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

根据光伏项目现状布局,结合太阳能资源分布条件,充分考虑“三线一单”等要求,重点围绕岚县、离石、交口、临县、方山、石楼等地区,谋划布局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利用孝义、交口等地区煤炭采空区(沉陷区)等土地资源,适时推动吕梁地区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2、因地制宜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依托吕梁市9个开发区(示范区)的屋顶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屋顶资源产权单位或个人合作,综合评估产权性质、集聚程度、面积大小、电网接入等开发条件,科学布局、以点带面,分批有序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探索以铁路沿线等闲置土地为开发对象,充分做好闲置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合理布局、分步推进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

3、创新推动“光伏+”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等模式潜力,不断扩大“光伏+”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创新“光伏+”新业态、新模式。

一、加快风电高质量发展

根据吕梁风资源分布,结合风电项目现状布局,加快推进已核准、在建风电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平价、竞价风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创新推动“风电+”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已核准、在建风电项目建设

积极协调推进中洁巨风兴县季家梁42MW风电、中洁巨风兴县官庄42MW风电、兴县奥家湾40MW分散式风电、孝义柱濮20MW分散式风电、孝义初树里20MW分散式风电、晋义能源山西孝义驿马30MW风电、交口县水头镇40MW分散式风电、交口县石口乡阳光川20MW分散式风电等已核准项目完善开工手续,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交城会立、横尖一期99.5MW风电项目、离石于家背50MW风电项目、兴县石楼山一期50MW风电项目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实现早日并网发电。

2、大力推进规模化平价风电项目建设

紧密跟踪国家和省行业政策变化,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精神,精心谋划集约化、规模化大型平价、竞风电项目,鼓励大容量、低风速先进风电机组的推广和应用,深入推进低风速资源合理、高效、有序开发,在做大做强风电板块的同时,为电力市场提供的清洁、低廉的风电电力。重点围绕交城、临县、汾阳、岚县、中阳、离石等风资源较好或待开发空间较大的区域,规划新建大型平价风电项目。

3、因地制宜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

按照国家和山西分散式风电的政策精神,围绕交城、孝义、中阳等地区,充分利用市内丘陵和山区地区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就近按变电站用电负荷水平和可利用土地条件布置,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分散式风电机组。

4、创新推动“风电+”项目建设

积极探索“风电+光伏”、“风电+储能”、“风电+供暖”等多种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推动“风电+”在吕梁市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创新吕梁“风电+”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学习借鉴大同灵丘、忻州繁峙风电供暖项目实施经验,创新开发思路和商业模式,在兴县、岚县、方山、中阳、交口、石楼等具有风电优势资源的县市,推动“风电+供暖”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探索风电清洁取暖运营模式,推动吕梁“风电+”创新发展。

一、动水电跨越发展

围绕吕梁水力资源,积极谋划,科学布局,加大对水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推动黄河北干流中部临县碛口1800MW水电站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实现吕梁水电装机零突破,壮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优化能源和电源结构,提升吕梁电网调峰能力,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围绕加大生物质能产业投资开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两方面,推进对市域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利用。

1、加大生物质能产业投资开发力度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吕梁生物质能产业的投资开发力度,壮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提高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在生物质发电项目中心半径30公里范围内,加大项目秸秆综合利用覆盖区域,优化秸秆产、收、运、储、用布局,示范推广生物质直燃热电联产项目。围绕汾阳栗家庄乡、三泉焦化工业园区,建设生物质能源发电基地试点,示范推进综合利用秸秆、餐厨垃圾、畜禽养殖场粪便等生物原料进行发电。跟踪国家和省政策导向,适时推动交城县燃煤耦合污泥发电试点项目建设,探索科学环保利用污泥等生物质的新路径。以离石区年产3亿立方米生物质燃气项目为试点,促进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推动生物质天然气产业的稳步发展。

2、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

以吕梁文水、汾阳、孝义、兴县、岚县、临县、方山7个县为重点,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结合产业政策,积极培育生物质能成型燃料产、供、储、销产业体系建设,在城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用热需求较为集中的地区,结合资源分布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推广和应用高效清洁的新型生物质能成型燃料直燃锅炉供热,服务企业、宾馆、商场等商业设施,大型居民小区,以及机关、学校、医院等公用事业机构供热。在用热需求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探索利用市、县两级补贴推广和应用生物质炉清洁取暖,替代化石能源。

一、

紧跟产业政策和能源革命发展趋势,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积极引入国家和省内大型新能源龙头企业,对新模式、新业态在吕梁的商业化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力争蹚出一条现代能源发展的创新之路。

1、加快打造全国“电价洼地”示范

按照省电力体制改革精神,全面落实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清单制度,引导优质电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围绕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

2、积极推动“全省电力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

推动电网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投资建设输电线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电网建设运营新模式。深化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力争“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交易电量80亿千瓦时。加大增量配电业务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开展社会资本控股增量配电网试点。推动煤电联营、兼并重组,形成煤电价格联动、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霍州煤电吕梁山煤电公司等符合政策、技术、经济等条件的企业开展煤电联营一体化企业厂用电试点,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创新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吕梁焦炉煤气等氢能资源丰富和低成本优势,灵活集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培育氢能优势产业集群,探索煤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高效技术,带动氢气储存设备制造业,氢气运输产业,推进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及配件、氢燃料汽车发展,加大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等技术研发,开展重载汽车“柴转氢”试点。围绕孝义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孝义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焦炉煤气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区;推进美锦集团石楼、兴县氢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开工;支持中广核与吕梁经开区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中广核绿氢项目落地。

4、积极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试点示范

紧跟国家政策精神,结合市域电源、电网以及负荷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围绕交城经济开发区300MW分散式风电场+5MW分布式光伏风光互补项目,融合部分火电机组,配置适当比例储能,为吕梁市推广和应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进行有益探索。

5、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示范

结合市域电源、电网以及负荷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依托晋能大土河热电、交城国锦煤电、增量配电网,围绕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供电负荷,结合储能技术,试点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示范,对“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应用进行探索。

按照山西省《“新能源+电动汽车”协同互动智慧能源试点建设方案》要求,积极争取试点,主动创新,探索构建“源荷互动”的双向协同方式,提升需求侧主动响应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积极探索实现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运行,充分发挥储能特性,实现“车-桩-网”的友好互动,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成本,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灵活性。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提高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共享化,促进交通领域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

6、因地制宜建设交通物流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围绕吕梁打造晋西物流中心、建设山西中西部物流中心区,建设区域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结合物流园区、铁路站场及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物流关键环节的冷、热、电等多种能源需求,积极谋划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灵活集成微电网、分布式光伏、储能、冷热电联供、换电重卡、换电装载机及智慧能源供应与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电力、新能源技术,推动建设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探索综合智慧能源与交通物流业实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

积极组织专业机构分阶段、分区域对全市地热资源进行勘查、勘探,根据勘查、勘探结果,对市域内开展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的条件和途径进行探索。在地热资源具备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县市,推广汾阳市地源热泵取暖经验,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

第一节 完善能源输配体系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深入推进煤炭运输、城乡燃气、电力、热力等能源输配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能源输配的智能化发展,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综合互联、高效智能的现代能源输配体系。

一、构建煤炭绿色智慧物流体系

依托既有铁路专用线、皮带传输线打造煤炭物流节点,进一步向重点煤矿企业和煤炭消费大户铺设铁路专用线,加快公转铁进程,提高铁路运输能力,通过互联网+物流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智慧车辆调度系统,提升公路货运煤炭接卸能力,推进公路货运升级,加强公路与铁路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拓展多式联运,发挥煤矿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产地型煤炭智慧物流园区

1.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全面推进煤炭(焦炭)、钢铁、电力、水泥、煤化工等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交易集散基地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进一步强化与铁路干线路网的衔接。全市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原则上全部修建铁路专用线。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得采用公路运输。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孝柳铁路至瓦日铁路连接线工程,进一步提升瓦日铁路与孝柳铁路综合利用率。加快孝石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统筹谋划孝义、交口、石楼沿线战略装车点项目,增加吕梁大宗货物外运路径,提升区域交通结构,缓解当地交通运输压力。

2.推进公路货运升级

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公路甩挂运输,推广网络化、企业联盟、干支衔接等甩挂模式,提高集装箱运输专业化程度。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提高煤炭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快速换装便捷性,提升煤炭物流整体运作效率。采用优先路权、优先派单、经济激励等措施,鼓励煤矿及钢铁、焦化等工业企业和物流站场优先采用绿色车队,打造绿色运输示范企业。

3.拓展多式联运

加快公铁联运通道及枢纽建设,推进城市综合物流枢纽、快递物流园区的布局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公路与铁路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推进吕梁煤焦物流园、李家湾综合物流园等内陆港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增加铁路集装箱和集装箱平车保有量,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和流转交换能力,推广应用45英尺集装箱和35吨敞顶集装箱,推动块煤、焦炭等适箱货物集装箱运输,依托吕梁煤焦物流园、李家湾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立多式联运服务平台,并与国家、省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接,促进多式联运政务信息开放共享。

4.建设产地型煤炭智慧物流园区

依托煤矿集聚区建设产地型煤炭智能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铁路专运线,对出坑口的煤炭进行汽车集运、洗选、破碎、标准化混配与铁路发运,提高产品标准化和煤质稳定性,充分发挥单品种或少品种大批量的规模经济。

一、气等设施建设

坚持外联内通市域一张网的思路,鼓励中游管网业务各类主体整合重组、股份合作,加快管网“一网三联”建设步伐。有序推动煤成气区块关键生产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动煤成气干线建设和省网、国网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煤成气输送干线与城燃设施互联互通、天然气(煤成气)管网设施优化和升级改造、储气设施建设等。到2025年,全市“二纵一横”天然气(煤成气)主干管网基本建成,市内管网“一网三联”布局以及“上输有通道、外输有路径”的天然气(煤成气)资源输送网络基本形成。

1.有序推动煤成气区块关键生产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

围绕三交煤成气区块等主要区块,推动开发区域钻井、集气站、接气管线建设,保障开发区煤成气稳产保产。加快中石油紫金山、三交北、石楼北、石楼西、石楼南致密气区块,中联临兴东、中、西致密区块、柳林煤成气区块,晋煤柳林石西致密区块等建产区配套设施和煤成气管道建设,促进建产区早日达产。有序推动宁武盆地南部地区、石楼南合同区块、临兴地区紫金山合同区块、古交西区块和霍西煤田白壁关地区5个煤成气探矿权勘探开发区规划煤成气管道建设,为探明区突破建产提供保障。加快实现生产设施和管网集输承载能力与全市煤成气增储上产同步匹配。

2.积极推动煤成气干线建设和省网、国网互联互通

以山西燃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根据市域内煤成气资源分布,结合增储上产产能建设要求,按照“适度超前、集约处理、规模输送”的总体思路,在现有输气管网的基础上,围绕吕梁丰富的天然气(煤成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规划,大力推进吕梁市天然气(煤成气)管道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二纵一横”天然气(煤成气)主干管网,完善和优化市内管网布局,消除管输能力不足和市域内调运瓶颈的制约,加快打通煤成气区块到省网、国网的联络线,实现管道双向输送,早日建成“上输有通道、外输有路径”的煤成气资源输送网络,逐步实现服务市内市场为主、市外市场为辅的网络布局。

3.有序推进煤成气输送干线与城燃设施互联互通

“气化吕梁”为目标,根据全市管网规划布局,借助现有的国家、省、市管线,打通堵点,消除盲点,大力推进煤成气输送干线与城燃设施的互联互通,外联内畅的输气管道布局,提高管输效率。规划建设和完善通往各工业园区、大工业用户、重点乡镇、重点旅游区燃气全覆盖的管网新格局,实现互联互通,更好的服务居民、工业、商业、服务业各领域用气,推动用气便利惠及居民和企业,促进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推进天然气(煤成气)管网设施优化和升级改造

重点围绕石楼西、三交北、三交、柳林、临兴等煤成气区块主要产区、吕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孝义、交城等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方山、临县2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居民区等,大力推动现有天然气(煤成气)管网、加气站、液化站场设施的优化和改造升级,为“十四五”消费市场预留发展空间,服务产业发展和居民用气,提升城区供气覆盖率,增强市域天然气(煤成气)管网设施布局的科学性以及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5.有序推进储气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地方政府和城镇燃气企业储气能力建设,以集约建设市内LNG储气调峰设施为主,租赁省内地下储气库、LNG储气能力为辅,建立健全多层次储气调峰系统,推进储气设施调峰集约化、规模化运营。结合现有储气设施布局,围绕新建LNG储气设施,重点推动吕梁离石LNG储气项目1813万立方米的LNG储气设施建设,储气能力缺口,可依托临汾地下储气库通过临汾—吕梁管道将临汾富余储气能力调入,也可依托晋城LNG储罐群通过晋城—临汾—吕梁输气管道将晋城富余储气能力调入。围绕吕梁市柳林县石西区块,重点推动吕梁柳林盐穴地下储气库项目进行勘探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力争于2025年底完成吕梁柳林盐穴地下储气库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三、加强供电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革命综改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吕梁局域电网建设,提高电网消纳能力和外送能力,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同步发展电源电网,进一步提高局域电网供电能力,保障安全可靠供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重点加强智能化主网建设、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推动开发区增量配电网建设。到2025年,吕梁市主网、配电网架结构更加完善,智能化水平、供电能力和电力外送能力快速提升。

1.加强吕梁主网建设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及5G等新技术,加强500kV、220kV、110kV等输变电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结构合理、运行可靠、经济高效的智能化坚强主网,扩大消纳能力和晋电外送能力。解决吕梁外送电通道不足、各市县工业园区及周边用户的用电需求、主变运行不满足N-1、间隔不足、容量不足、供电半径大、可靠性差等问题,满足产业发展新增产能和居民用电需求增长。

2.完善城镇和农村地区配电网络

在城镇和农村地区重点推动35kV和10kV配网新建和升级改造,为城镇和农村地区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近年来,吕梁城镇和农村地区用电负荷受经济发展、煤改电等多因素驱动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存在线路线径受限、供电区域过大、供电半径长、线路老旧情况严重等问题,无法满足现有用户需求或新增用户的用电需求。“十四五”期间将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运行可靠、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为目标,重点对主干线和较大的支线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技改、大修等项目局部进行维护,对破损电杆等进行更换,加强运维水平来降低故障,提高线路供电可靠性,围绕裸导线、线径细、供电半径大,安全距离不满足要求的老旧台区进行升级改造。

3.推动开发区增量配电网建设

依托铝循环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试点建设经验基础,在规划建设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利用当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煤成气、生物质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各市县重点产业园区、经济循环园区的增量配电网建设项目,完善园区配电网基础设施。

一、推进各类能源供应设施融合复用

转变能源供应设施发展路径,以多功能性促进各类设施融合,探索区域城乡综合供应设施一体化建设,畅通供应设施循环复用。

1.推动风光水火电力打捆外送

立足山西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吕梁资源优势和电力产业优势,紧密跟踪全省电力规划、跨省电力交易协议、北京开全绿电外送交易,着眼京津冀和华东区域,落实省编制的电力调峰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推动全市30万千瓦级及以上煤电机组开展灵活性改造,推进调峰能力建设,完善电网主网架结构,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合理确定输配电价,形成竞争优势,统筹推进吕梁风、光、水、火打捆电力外送,加快500千伏吕梁站扩建工程,推进吕梁-晋中500千伏输电线路、吕梁-临汾西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提升500千伏吕梁站供电能力和电力外送能力,积极对接落实山西电力外送实施方案,争取规划新建电力外送通道过境吕梁,持续扩大电力外送能力,到2025年,力争电力外送能力达到280万千瓦。

2.构建“静脉”产业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的“静脉”产业体系,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逐步将工业、农业、生活的废弃物纳入资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的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效解决“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两大难题。

加大煤炭行业“三废”治理,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层瓦斯等煤系共伴生资源,加快矿井水处理设备升级改造,支持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行业固废利用技术与项目,推进煤炭产业清洁绿色发展。积极争取柳林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列入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名录,加大煤矸石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力度,形成“固废第三方治理+固废新型建材+固废建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3.加快能源与交通技术融合发展

加快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借鉴合肥等地的先进经验,在经开区、规划新区等地建造集光伏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站、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等于一体的“多站融合”示范项目。依托中交高速西部数据中心,开展国家级重要数据灾备中心、交通部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网数据存储服务等。推进交通运输系统升级,通过“互联网+”物流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智慧交通调度系统。

第四章 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方式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大背景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广泛开展能效提升,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科学做好能源消费“双控”工作,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科学制定吕梁市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工程,加强“双控”目标责任考核监督,探索实施用能权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提效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一、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工程

科学制定吕梁市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积极对接省能源消费“双控”指标分解工作,充分考虑省、市重大项目布局,做好省目标与地方目标的衔接,为吕梁规划布局优质项目腾挪能耗指标空间。

认真落实省能源消费“双控”工作部署,把能源消费总量、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审查作为“双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建耗能项目,在总量约束目标下,充分发挥能评作用,通过“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对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能耗强度约束;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设备要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等手段实现用能预算化管理,能评与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相挂钩,实施能评暂缓审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后有条件审批,通过能评优化产业布局,控制新增不合理能源消费。

二、探索实施用能权交易试点

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天花板”下,尝试对火电、化工、水泥等既有重点用能单位和能源消费强度高于目标值的新增项目确定初始用能权,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用能权基础数据普查、设计用能权交易模式、参与用能权交易管理,企业用能权有偿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促进既有项目节能提效和能源消费强度较低的新增项目落地,从而促进产业提效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第二节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少用煤,用好煤,大幅度提高煤炭超低排放集中燃烧比例,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种途径实现民用散煤替代,建立散煤消费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广泛开展煤炭等量、减量替代,不断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70%,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留出空间。

一、提高煤炭集中燃烧比例

持续推进华电锦兴兴县低热值煤电厂、中阳桃园热电联产项目、吕梁铝循环园区自备电厂等已列入国家规划的煤电项目落地建设。鼓励35万千瓦机组按照等容量替代调整建设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围绕外送通道建设,优先布局60万千瓦及以上高参数、大容量的煤电联营配套电源项目。“十四五”期间预计投运煤电机组31460MW,同时,随着煤电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发电耗煤率将进一步降低。

一、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1.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

以煤炭洗选业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先进洗选产能建设,大力淘汰落后过剩洗选能力,提高洗选业技术装备和规模化水平,保证煤炭洗选业质量效益,促进全市煤炭洗选业产业升级,实现规范发展。

2.开展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

试点实施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通过中低温热解对煤炭(中煤、煤泥、贫煤、瘦煤、晋北烟煤)分级分质提质,实现梯级利用,有效降低低阶煤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分离出部分经济价值更高、资源比较紧缺的油、气、清洁型碳,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煤转煤粉应用,探索研究纳米级煤粉替代散煤燃烧技术,推广应用水煤浆技术,拓展煤炭清洁利用新路径。推广应用新型水煤浆技术,充分发挥新型水煤浆技术“运行成本低、污染排放小、燃烧效率高”的优势。

一、多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散煤

1.对符合条件的工业用户炉窑实施清洁燃料替代

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工业炉窑,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重点区域禁止掺烧高硫石油焦(硫含量大于3%)。玻璃行业全面禁止掺烧高硫石油焦。加大煤气发生炉淘汰力度。重点区域淘汰炉膛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集中使用煤气发生炉的工业园区,暂不具备改用天然气条件的,原则上应建设统一的清洁煤制气中心。加快淘汰燃煤工业炉窑。重点区域取缔燃煤热风炉,基本淘汰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干炉(窑)。加快推动铸造(10吨/小时及以下)、岩棉等行业冲天炉改为电炉。

2.整合集中供热热源,提高电厂供热比例

充分发挥现有燃煤电厂集中供热潜力,通过余热改造,提高电厂供热能力,结合长距离输送和移动供热技术,对电厂周边40公里及输送干线沿线地区进行供热,消纳热源的富裕供热能力提高热源经济性,解决无集中供热热源地区的供热问题,实现沿线村庄清洁取暖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降低农村地区取暖成本,消除散煤污染。

3.对重点民用用户实施散煤替代

针对国、省道及旅游线路两侧经营性门店、镇财政供养行政事业单位,结合电网敷设情况,大力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重点排查畜禽养殖户燃煤锅炉,可考虑以电或沼气作为主要能源,即在具备养殖条件的村庄,建设以大型沼气池和小型沼气池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沼气工程。在旅游区、特色小镇等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电、气、地热、太阳能等清洁取暖方式。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县级生态示范村为示范点推进太阳能光热采暖,解决村民采暖及生活热水问题,大幅减少散煤污染排放。

4.偏远地区居民用户散煤替代

县城建成区周边农村小、散、地形复杂、清洁取暖改造难度大的村庄,进行清洁煤置配。经济林集中种植区域(户均6-8亩以上)的乡镇,结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生物质清洁利用技术,试点推广高效智能型生物质颗粒燃料采暖(炊事)炉。结合下一步国家、省清洁取暖工作要求和补贴政策,选取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生物质资源较差、交通便利的乡镇,试点开展村级甲醇锅炉集中供热。

一、建立散煤消费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

1.开展散煤消费统计和清洁取暖平台建设

建立工业小锅炉台账制度,明确工业小锅炉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锅炉淘汰及拆改台账,明确逐台锅炉的淘汰去向,做到可核查、可追溯。建立工业小窑炉登记和管理系统,各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工业小窑炉淘汰及拆改台账,动态追踪。进一步完善工业锅炉和窑炉排放的在线监测系统。加快建立清洁取暖数据库,明确管理机构,结束不同部门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矛盾问题。建立清洁取暖综合性智慧监管平台,集财政、能源、工程于一体,集审批、报修、监管于一体,实现清洁取暖全流程的平台服务。

2.更加严格的加强散煤管控

严格落实散煤禁烧规定,结合清洁取暖改造工作进一步扩大“禁煤区”范围,严厉查处散煤及燃煤设施和“禁煤区”内散煤销售,依法清理“禁煤区”避免散煤复烧。加强对煤炭生产源头企业及其销售渠道的管控,重点对原煤生产经营和煤炭洗选等企业实施质量和销售范围管控,防止不达民用煤质量标准要求的商品煤流入民用煤市场,依法查处销售劣质煤的单位,清理、整顿、取缔不达标民用散煤供应渠道。

二、广泛开展煤炭等量减量替代

新建、改建、扩建的新增煤炭消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或等量替代,对未落实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的新建用煤项目不得核准建设。所有新建用煤项目必须落实煤炭替代量,煤炭替代指标为吕梁市减煤任务之外的、本年度当地耗煤统计数量以内的用煤量。规模以上的工业煤炭替代指标,由统计部门提供前三年用煤量的平均值确定替代量;规模以下的工业及其他行业煤炭替代指标,经环保、能源、住建、工信和发改等部门按上年度实际用煤量共同认定替代量。新建用煤项目的年设计用煤量不得大于煤炭替代指标。

第三节加大天然气消费

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围绕工业居民交通”三个领域,加快天然气(煤成气)推广应用,全面建设天然气(煤成气)产业下游利用市场

一、加强工业领域天然气消纳

以工业园区、工业用户和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在耐火、陶瓷、氧化铝焙烧、金属冶炼、陶粒砂、粉末冶金等工业领域扩大工业用气规模。对具备条件的大型国有煤矿、新建开发区进行天然气利用综合开发。在天然气管网沿线具有稳定工业负荷的开发区,结合增量配电网试点申报工作,建设煤成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产项目,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用热负荷的同时,所发电量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开展瓦斯发电项目的建设,结合煤矿瓦斯气抽采情况,试点布局分布式村级瓦斯热电站,不断扩大工业用气规模。

二、提高民用天然气利用

试点建设以保障军事设施、通讯设施、政府机关等要害机构安全供电为主旨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按照《吕梁市煤成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加快分输站至各乡镇调压站中压管道建设,完善主要乡镇城市燃气管道,实现重点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提高居民用气比例。按照“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和“宜管供则管供、宜点供则点供”原则及市场化准则,以龙头企业的市场行为,做好偏远乡镇、整建制村以及移民新村的“农村气化”工程。

三、扩大交通领域天然气利用

吕梁市现有加气站共计34座,CNG、LNG加气站发展势头良好,“十四五”期间可以在国道、省道继续布局LNG加气站、CNG加气站、LNG/CNG两用站、油气电合建站等煤成气加气(注)站

第四节形成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格局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部门电能替代,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格局。

一、推进工业电气化

紧跟大气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矿山采选、感应电炉、辅助电动力等领域进行全面替代。在工业生产物料传输、装卸等环节,推广使用电驱动皮带传输、电驱动吊机等设备,提升相关装备电气化程度。聚焦城市建成区工业燃煤(窑)锅炉以及钢铁、铸造、陶瓷、化工、耐火材料等重点行业,深化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侧清洁低碳转型。

二、推动农业和生活领域电能替代

推广应用电排灌、电动联合收割机等大型作业机械,提高农业电气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大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干燥加工等领域,推广农光互补、热泵等新兴技术应用;重点排查畜禽养殖户燃煤锅炉,可考虑以电或沼气作为主要能源,即在具备养殖条件的村庄,建设以大型沼气池和小型沼气池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沼气工程,或使用蓄热式电锅炉、空气源热泵对燃煤锅炉进行替代。

逐步淘汰煤炭在农村地区的直接燃烧,结合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和家电下乡,加快推广空气源热泵、电暖气、电热水器、电炊具等家用电器,提升居民家庭电气化水平。

针对国、省道及旅游线路两侧经营性门店、镇财政供养行政事业单位,结合电网敷设情况,大力实施电锅炉、暖气空气源热泵等“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

加快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调整电力消费增长由高耗能行业向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电转换,推进电力消费结构呈现新常态。

三、加快电动交通发展

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简化充电桩基础设施相关审批流程,在加速充电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物流车、网约车电动化,并同步发力私家车领域电动化,到2025年,吕梁市建成由173座集中式充电站(其中100座新建充电站,73座已建充电站)、约10000个公共充电桩所构成的覆盖全市、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推广重点以城市中心区(城区、开发区、生态新城)为核心区域,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2.5公里,高速公路平均服务距离不超过50公里,满足全市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第一节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着力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关键领域开展能效提升工作,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提升工业领域能效水平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依托区域能评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项目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以化工、造纸、建材、电力等行业为重点,积极运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年综合能源消费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推进年综合能源消费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加快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绿色产业发展。完善能效领跑者制度,以综改示范区和现有工业园区为重点,在钢铁、电解铝、合成氨、甲醇、烧碱、焦化、水泥等行业,遴选一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先进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

2.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为手段,强化技术节能

在开发区推行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在开发区增量配电网基础上开展售电、供热等综合能源服务。引导用电量超过1000万kWh的工业企业开展能效提升工程,通过改进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引进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对开发区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系统优化和整体用能效率提高。

二、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

开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造试点示范,引导建筑业向绿色创新转型发展。推动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全面实施新建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

对县城及各乡镇各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企业及所分管领域范围内的各类公共建筑的既有建筑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方案,为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累经验。在农村地区,配合清洁取暖工作,尝试各种模式推进农房保温工程,降低建筑运行能耗;通过完善政策引导、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强化节能监管等措施,推动农村住宅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农房住宅产业化,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等,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三、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对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更新老旧和高能耗、高排放营运车辆,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车辆装备;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广电动汽车,进一步完善高速充电网络。

强化交通节能,大力推进绿色出行,着力构建地上地下立体化公交网络,实施绿色货运奖励、新能源货车通行权优先政策等。扩大公交专用车道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快捷性、舒适性和可及性,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可以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让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人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通过普及自行车和步行专用道,鼓励居民骑行共享单车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的出行理念和方式,也应成为政府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

第五章 促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融合

培育现代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把握当前能源技术变革方向,引进能源领域新技术,充分发挥能源科技创新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作用,通过生产侧、供给侧、消费侧能源新技术与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融合,把新型能源技术及其相关联产业培育成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的明星工程。

第一节加快生产侧智能化改造

一、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

围绕矿井无人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施机器换人,建设5G智慧矿山。推广焦煤庞庞塔矿、中阳鑫岩煤矿经验,建设和改造一批智能化煤矿和智能工作面,同步推进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集生产、安全、转化、外运、矿区生态和市场价格于一体的现代煤炭工业信息系统建立,提高煤炭产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促进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建成5座智能化煤矿、20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全市大型煤矿、灾害严重煤矿及其他具备条件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支持华为等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构建“煤矿大脑”,开展人工智能在智慧矿山领域中的应用示范,实现系统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

二、引导火电厂建设趋向智能化

重点推进华电锦兴兴县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项目探索应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建设智能化火电机组,在实现低负荷下安全、环保、减人、降能增效同时,达到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三、科学发展储能

依托以山西绿色光电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国防科大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晋能集团加快推动全国首个省级分布式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分布式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分布式储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规划交城县经济开发区50MW级储能独立调峰调频辅助服务项目、临县200MW光伏农光互补配套20MW储能项目等项目,对储能技术的应用进行试点示范。新增风电、光伏能源项目全部配置储能设施,储能设施比例从10%逐步提升到20%。存量项目结合负荷特性和调峰需求配置储能。到2025年,储能装机容量占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达到10%以上。

第二节加快供给侧智能化升级

一、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围绕电网布局现状,打造集先进能源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于一体、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促进清洁能源高效接入和“源-网-荷-储”良性互动,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和安全供应水平。各市县电力公司建立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构建覆盖电网调度、运行监视、配电网运维、用电营销、客户服务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升电网的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更好地适应电源基地集约开发和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交互使用能设施等大规模并网接入的需要,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能源清洁转型、促进民生改善贡献更大力量。

一、推进智慧供热应用

借鉴乌鲁木齐、邢台、太原、临汾等城市智慧热网成功应用经验,结合吕梁供热行业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发展和运用智慧供热,打造以热点为主、多种清洁能源互联互通的绿色、智能供热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北部新城等新建区域供热基础设施物联化,依托吕梁大数据产业优势,构建热力时空大数据的智慧平台。推进吕梁整合供热“一张网”的进程,实现精准供热,消除过热点、解决不热点问题。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智慧供热系统预留智慧城市接口,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推进智慧供气建设

“统规、统建、统维”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设计思想为导向,以燃气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通过整合数据,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企业数据集中管控与共享。提供燃气场站、管网、用户、购气、销气等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提供企业数据跨业务、跨系统、跨年度全面分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实现对各供气企业的统一监管和调度,对信息集成管理以及共享,同时实现多个燃气业务的统一运行,更加合理的调度和使用各种资源。

一、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能源服务平台

围绕打造大数据产业方阵、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实现,力争成为“山西省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城市”。基于电网和大数据产业创新实践,结合信息领域发展趋势,积极推动热网、气网、电网等能源网及信息网的深度融合,实现由条状分割的各自发展向集成共享的协同融合发展转变。多网融合不是融合成一个网,而是通过动力层、物理层、数据层、应用层、业态层有效对接,实施能源、设施、数据、业务和产业五大融合,实现能源流、信息流高效协同、价值倍增。

第三节以智能化应用带动能源消费升级

强化投资对新需求与新供给衔接的有效支撑,激发内需新增长点,突破一批反映智能消费趋势的核心关键与共性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全力打造支撑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及相应的市场形态。

一、打造(园区级)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1.构建多元融合的高弹性电网,探索新型能源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吕梁市与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公司、国网山西省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项目合作,推动能源综合利用、新型转型项目尽快落地,实现务实高效合作。充分利用吕梁局域电网优势,为吕梁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提供综合能源支撑,布局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加强多层次沟通,推动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在园区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提供涵盖光伏、储能、路灯、充电桩、空调等的综合能源服务,满足终端用户多元化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在供电、供水、供气等传统供能的基础上,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等设施和技术,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大幅提高电网的安全抗扰能力,形成一种新型能源服务模式。

2.构建多系统联动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

集成光伏发电、智慧储能、智慧路灯、智慧空调、智慧照明、智能运营等系统,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系统间融合贯通,结合外界气象类数据、实时环境类数据、负荷控制类数据,物理层协同智能空开、边缘计算网关、空调控制器、储能控制终端等多类设备,以最优化策略驱动实现自动化,构建多系统联动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高效贯通发电侧与用户侧各类用能设备智能管控,与电网、电动汽车、储能、用户柔性负荷等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节省用能成本。

3.打造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形成园区能源管理的“智慧大脑”

多媒体、数字化平台统筹管理园区常规能源(水&电)、光伏、储能、充电桩、智慧路灯等,集中展示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各模块,成为园区能源集中调控的“智慧大脑”。平台紧密契合综合能源物联技术体系,通过智能传感设备采集各类数据,在数据中台,通过多系统协同控制、精准负荷控制、能源调度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快速响应,并且提供手机端应用,助力园区管理人员及时进行能源应用调控、安全隐患排查、实时电务运维。“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吕梁大数据产业优势,推动大数据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蹚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4.及时掌握能耗路径,形成源-网-荷-储的良性互动

以能流图形式展示多能互补与消纳信息,清晰展示园区内电、水、燃气等能源形态的源头、分布、流向以及流经主要区域、建筑、设施设备等,了解能源采购、转换、配送、消耗的路径和效率,及时掌握能耗浪费路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结合园区内实际运行情况,系统将源-网-荷-储等可调资源聚合优化,通过配套的调控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与电网柔性互动,充分发挥储能的调峰作用,消除夏冬季节明显的用电高负荷特征。

二、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按“实施大数据战略、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山西,推动智慧制造”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大数据产业。以“天河二号”吕梁云计算中心为依托,建设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绿色云计算计算中心能源互联网,探索能源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新兴行业的融合,逐步开展示范推广。

打造“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创新平台,面向全市提供互联平台支撑,包括建设能源互联网广泛接入系统,并研发能源互联网管控服务、能源互联网增值服务、能源互联网交易和“互联网+”开放互动服务四大方向业务,为进行互联网下的业态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一、加快推进交通侧智能化进程

积极布局车联网与自动驾驶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推进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对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集聚以及有效解决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运行管理系统

按照山西省《“新能源+电动汽车”协同互动智慧能源试点建设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开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协同互动智慧能源试点。加快应用车路协同、自主感知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推广应用集成短程通信、电子标识、高精度定位、主动控制等功能的智能车载设施,加强汽车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连接能力,以及对汽车内部单元的控制能力。

2.加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构建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

加快车联网建设,为载运工具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以及建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专用短程通信(LTE-V2X、DSRC等)的道路无线通信网。以吕梁天源物流园、经开区等区域为依托,打造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GPS差分基站、LTE-V2X通讯基站和DSR等设施,实现园区道路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和Wi-Fi的全覆盖。在吕梁经开区、高速公路等地,着力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路侧通信设备与相应的信号机、微波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数据通信,为装载车载通信设备的车辆提供车速引导、闯红灯预警、车辆避撞、行人避撞等多种应用服务,深化吕梁“平安交通”建设。

3.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重点示范项目

基于“天河二号”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创新基地、天河云产业基地、华为山西(吕梁)数据中心建设,超前部署续建扩大云计算中心规模。重视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开发与利用,创新云计算和大数据商业模式。在吕梁经开区、工业园等区域积极开展“智慧公路示范工程”、“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慧化改造”。以信义工业园区、天源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各自优势,鼓励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延伸服务链条,创新商业模式,为公众提供多元化、高品质服务。

第六章深入构建现代能源治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能源体制综合改革,加强能源监管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的能源价格体系和能源监管体系。

第一节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能源领域进一步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落实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宽能源投融资准入限制,加强外资企业及其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培养新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环节,保证光伏发电主体、园区主体、节能服务公司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用户进入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力做好能源类项目审批相关工作。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能源类项目审批“网上办”;将能源类项目审批事项由“三审制”调整为“二审制”,全面实现能源类项目审批即来即办;对能源类项目审批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实行能源类项目容缺办理;按照“权责统一、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开透明”的原则,做到风险到岗、制度到位、责任到人,全面做到能源类项目廉洁审批。

二、助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

积极落实国家、省能源价格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降低用电企业用电成本;积极配合落实好山西省有关煤成气矿业权占用费动态调整政策的改革。

三、推进财税政策改革

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政策,持续落实能源企业相关政策减免工作。进一步加强相关所得税、资源税政策的宣传辅导,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做到应享尽享;针对能源型企业特点,在办税服务场所设置绿色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及“套餐式”服务和容缺制办理,为企业量身打造“税收优惠政策个性化方案”定制服务。

完善财政配套政策,保障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和发展资金。对重大建设项目及新能源研发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吕梁能源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重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积极性,为能源革命发展提供源动力。

四、推进增量配电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增量配电改革试点中,鼓励支持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投资建设配电线路,促进配电网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增量配电扩大到输电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电网投资新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利用效率。

第二节推动国有能源企业改革

一、逐步实施所有制改革

借鉴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验,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可转债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按照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推动产业重组。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以市属大型燃气企业为依托,以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交叉持股等方式,对上游资源、中游管网、下游市场各类国有企业分层分类进行整合,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公司,积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实现天然气资源统筹调配、统一输送,管网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市场有序发展。

二、促进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化

积极引入有效战略投资者,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可行方式,建立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监事、职业经理人人才库,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能源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推行信息公开,提升国企透明程度,探索推进国有能源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第三节促进能源领域金融改革

一、健全地方能源金融体系

建立能源产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稳步发展能源期货市场,探索建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能源项目建设融资,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加大担保力度,鼓励风险投资以多种方式参与能源项目。在能源领域开展企业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困难企业重整、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等方面深入合作。鼓励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能源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大型设备、成套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推行BOT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拓宽能源企业融资渠道。

二、完善投融资保障机制

积极推动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贷款保证保险机制。进一步细化信贷担保体系和银政企风险分担机制,组建能源企业担保公司等,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增强担保机构为民间投资担保的能力。

第四节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

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强化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狠抓地质、采场、工艺、设备设施变化及爆破、动火、排瓦斯、巷道贯通、启封密闭、探放水等重点环节的安全措施落实,全面提升煤矿风险防范能力。强化人员素质提升。开展“学法规、抓落实、强管理”专项活动,提高执法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严格执行依法监管

实施分级分类和预防性监管监察。制定煤矿重大风险定期分析研判、公示和预警信息会商、分级发布制度,完善煤矿安全等级划定标准,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监察。实行预防性技术监管监察,提前掌握煤矿关键节点信息,及时介入、精准检查。加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第七章  持续打造现代能源合作体系

充分发挥自身区及能源优势,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山西省城市一体化发展等国家、省战略机遇,借助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弥补自身短板,促进吕梁市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落实《吕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暂行办法》《吕梁市事业单位引进优秀紧缺人才暂行办法》《吕梁市开发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实施意见》,借助“一委三院体”人才支撑体系,继续完善能源领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鼓励新能源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全面促进人才集聚和人才发展。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点,落实好各项分配激励政策,设立人才引进奖励基金,对引进高水平人才的企业及人才个人予以奖励,支持企业对引进人才实行股权激励。创优保障措施,加强政府与企业协作,为引进人才统筹解决住房、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需求。

深入推进工作站建设,继续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能源企业积极与两院院士、博士后科研人员签订合作协议,申报设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破解能源企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瓶颈问题,为重大事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支持企业设立人才工作站、大学生实训基地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推动企业与高校构建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二、加强合作交流

1.加强合作,推进电力协调发展

建立清洁能源为主导的风光水电“四位一体”绿色能源体系,努力将吕梁市打造成山西省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以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在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柳林等地区积极探索实施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储能系统、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调度融合,开展“多能互补”的新型微电网示范工程。积极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中西部示范基地的构建,着力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电网枢纽、新能源辐射中心,建成运行良好的智能电网,为山西省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基础数据与关键技术支撑。

2.深化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吕梁市与国内高水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知名企业、高校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吕梁市建立新能源分院分所分中心、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和成果转化机构。进一步深化吕梁市与华北电力大学、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北汽集团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优势研发团队开展合作交流,积极在吕梁市创建研发分中心,争取在太阳能发热技术、储能技术和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新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能源技术高度融合,打造能源生态圈。

3.加强吕梁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依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与中亚国家完善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和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培育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核心群体,建设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与中亚国家创新要素互联互通。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立吕梁市风能太阳能研究咨询平台和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研发机构或企业等合作,建立涉及“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技术、标准、政策、资源、市场、人才、研发机构与企业间的数据库或名录,为工程技术或应用推广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4.鼓励以光伏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走出去”

依托联合国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这个国际窗口和平台,加强与中亚、西亚、中东欧国家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的国际培训和交流合作,积极向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出口相关设备。借助“光伏领跑者”计划,建立以光伏投资基金为基础的投融资服务系统,加大对国内光伏企业跨国合作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设立合资企业等方式,与国外生产关键设备、持有关键技术的生产企业展开强强联合。加快光伏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将光伏全产业链纳入“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项目,保持对各国产业政策的关注,引导企业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促进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同时,避免单打独斗,加强产能合作与产能对接,形成联合出海新模式。

第八章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的财政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可促进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能源项目扶持政策,在用地指标、资金、税收、电网接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为项目推进创造良好条件。探索建立县级能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能源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

三、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省级能源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各部门相关规划的衔接,特别要重点衔接好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布局规划、重要资源开发等事关全局发展的重要领域的规划,做到工程、规划同步实施,发挥规划引导我市能源发展的统筹协调作用。

四、健全和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

严格落实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民生保障等重大规划目标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加强规划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发改委??8234218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我们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