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1-22114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1〕65号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成文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

重大改革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山西省委部署了2025年“转型出雏型”的目标任务,市委提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以改革引领转型、以开放促进发展,力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在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崛起。本规划根据《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吕梁市深化转型综改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寻求突破的路径、方法、体制机制等若干重大问题,发挥转型综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是指导全市今后五年转型综改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吕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省委“十四五”时期蹚新路的总体要求为统领,确立了“整体改革推进到位、重点改革取得突破”的总体目标和“对标全国一流、争创全省一流、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工作标准,着力破解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改革。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出台的改革方案亮点纷呈,各关键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2.产业结构持续转型优化。煤焦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新材料、白酒、大数据、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工业结构实现持续稳定优化,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936.5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1538.04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59.5%和35.6%,2020年非煤产业占工业经济的39.8%,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3.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吕梁转型综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委三院”人才、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较“十二五”末增长194%,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17倍,达到41.7亿元,排名全省第二,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保监管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河长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保“八大工程”全面实施,“七个一批”整改落实顺利推进,“三个100万亩”持续实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党建引领“十户联体”乡村善治模式全面推广,访调对接机制逐步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逐步构建。社会保障改革成绩卓著,“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成效明显,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地方法规条例不断完善,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深化,《吕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规定》制定实施,立法程序更加完善,大气污染、河道管理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推进。

4.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四个亲自”,以上率下,上下协同、部门合力、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整体综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制度优势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综改办、市委改革办合署办公,综改工作推进合力更加牢固。《吕梁市深化“放管服效”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扎实落实,“四比四看”活动全面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推进,开发区项目建设顺利推动。专项督查活动扎实开展,“13710”督办制度稳步拓展,推动转型综改持续深化。

5.先行先试成果丰硕。聚焦关键领域,大胆探索实践,取得重大突破。脱贫攻坚机制不断创新,“吕梁战役”“吕梁模式”“吕梁品牌”“吕梁路径”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成功打造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生态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做法两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吕梁增量配电业务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全省首个局域电网顺利获批,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初步形成。中央、省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全面启动焦化产业清洁生产改造;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交城、孝义医改经验全国推广,全国公立医院综合示范市建设全面深化;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全国全省推广;交城县、岚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汾阳市推进全省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改革试点,多项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方山县创建3种模式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金融扶贫“吕梁模式”、PPP投融资体制改革、林业资产性收益改革等一批重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创新平台取得突破,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双创空间等创新平台33个,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梁分中心落户市人民医院。“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深化,“吕梁通”APP荣获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卓越创新奖,行政审批一窗式服务和政务服务帮(代)办服务两项《规范》列入“山西地方标准”,吕梁市获评 2018年中国区域最佳投资营商环境城市和 2019年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等荣誉,13个县市区外贸进出口全部“破零”。开发区建设提升新高度,孝义开发区进入全省优秀行列,杏花村、岚县成功申报省级开发区,方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获得省政府批复。农业农村建设成绩突出,“四好农村路”建设位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95个,建成一批农业示范基地。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市区空气质量持续名列全省和汾渭平原城市前列,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三零”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中国长安网、《法制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予以系列报道。

(二)“十四五”面对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吕梁市转型综改全面破题、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态势强劲,为“十四五”期间“转型出雏型”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明显,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1.创新生态与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仍有差距。高级别创新平台较少,仅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吕梁高校还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科研人才总量不大、结构不优问题并存,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缺乏,创新人才储备、创新驱动机制建设不足,创新潜能释放不充分。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较弱,创新能力制约因素仍然较多,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供给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2.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转型出雏型”任务要求差距明显。资源型路径依赖仍然存在,新发展理念亟需全面树立,产业结构低度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亟待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提升到35.6%,但仍不够高;非煤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仅39.8%,“一煤独大”的结构性问题还未根本解决;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偏低,新兴战略产业、未来产业引育机制还不健全,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还有待提高。

3.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不够。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突出,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有些部门政务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较低。投资、消费不够活跃,固定投资总量不大,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74.3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八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6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八位。

4.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机制不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2.22%,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中心城镇的城市功能较弱,辐射带动力不足。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县域间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最大达3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85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流动还不够合理顺畅。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不明显。

5.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问题突出。煤炭资源开发及其他资源型产业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有待进一步推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亟待加强,未来绿色转型任务十分艰巨。污染治理任务重,平川四县(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较为突出,水体治理面临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管理等复杂问题。

6.民生保障制度不完善。民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弱、欠账多,人民生活品质亟待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不高,多层次保障体系构建存在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2元,排名全省第十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6元,排名全省第十位。 

7.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不健全,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20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5.55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总量较小,外资登记注册授权尚未破零。开发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转型主引擎作用较弱,大项目和好项目较少,新旧动能转换较慢。

(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全省实现“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时期。中央、省委坚持新发展理念,根据新发展阶段特征,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2025年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发展目标,对吕梁而言,面临着转型综改重大机遇

1.新发展阶段对转型综改提出新的要求。党中央赋予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金字招牌,省委坚决扛起“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山西转型发展进入新时期。“十三五”期间,我市转型综改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深化转型综改、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产业、生态、制度等开始显现协同效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吕梁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市全面进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关心吕梁发展、情系老区人民,更为吕梁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活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各项政策机遇,立足发展基础,牢记领袖嘱托、砥砺奋进,以更大力度推进转型综改试验。

2.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黄金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方式路径,完善政策保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3.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山西时,指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省委提出“转型出雏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出台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为吕梁市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吕梁市能源革命、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省委聚焦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基础,作出建设“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决策部署,赋予吕梁市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为吕梁提升城市品质和区域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抓住今后五年新旧动能转换有利契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聚焦“六新”突破,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以动力变革、方式变革、效率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吕梁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大力弘扬吕梁精神,育先机、开新局、蹚新路,开拓创新,以转型综改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新征程中创造辉煌业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省委“十四五”时期“转型出雏型”目标任务,立足吕梁市转型发展率先突破的要求,坚定扛起转型蹚新路重大历史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六新”突破,实施“十二大战略”,打造“九大基地”,抓好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标志性牵引性重大转型综改举措,破解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试促改,以改促转,在创新生态、生态文明、教育、医疗、国资国企等12个重点领域改革上发力突破,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提供强劲动力,推动吕梁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建设美丽幸福吕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转型综改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强前瞻性思维、战略性布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全面推进转型综改工作在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积厚成势基础上,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新阶段。

——坚持创新驱动。将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构建一流创新平台。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再造、人才引领,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优化创新生态,打造新时代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尊重和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注重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在经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先行先试。发扬敢闯敢试的“排头兵”精神,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注重项目谋划、项目落地、项目成长,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应用。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制度创新和制度集成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全方位推动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市场型、开放型、数字型、生态型经济转变。

——转型理念更加深入。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转型发展全过程,有效强化市场意识,树立更加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大力推行先行先试、共生合作、有序发展的转型观念。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产业基本实现转型升级,整体迈入中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创新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知识、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活力明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资源驱动为主转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真正实现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方式路径更加鲜明。 “六新”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九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更加高效的绿色多元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化和园区化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集聚、集约、内涵、绿色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六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制度有效建立,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民生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法治建设更加健全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转型综改发展新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六大创新工程”,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性一流创新生态。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1.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级实验室、省级实验室、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倍增,推动省级开发区及相关龙头企业配套建立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提升工程,围绕“九大基地”建设,紧盯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瞄准新材料、大数据、清洁能源、清香型白酒、功能食品等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交城、孝义开发区建立现代煤化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支持兴县开发区建立铝镁新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支持临县建立枣芽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健全完善产学研政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与北航、北理工、太原理工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优化科技管理运行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效”改革,从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等方面开展重塑性改革试点,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着力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配置,加快建立健全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全面推行科研项目申报“常态制”,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承诺制”,实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减少直接干预。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试点科研项目验收“备案制”。

3.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方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十四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户以上。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创新资源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地向企业集聚。完善和强化创新引导基金、财政奖补、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引导企业优化科技创新投资方向和结构。

4.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深化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广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创新科技成果收益机制,探索创新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先进技术双向转化运用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产业化服务体系,形成方便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孵化生态环境。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吕梁转化,建设用好产业技术研究院。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创新招才引智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保障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大力引进吕梁转型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薪酬体系配套完善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优惠政策。创新政府购买服务、人才外包服务、咨询专家团队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编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性人才智力成果在吕梁落地生根。

2.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创新评审式、目录式、举荐式、合作式引进方式,推广“项目+人才”引育模式,“十四五”重点培养和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外聘院士专家工作体系,积极推行“院士工作站+”技术攻关联合体模式,完善经费支持、待遇保障,完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3.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收益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自由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探索吕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获得现金奖励与股权激励的管理办法,赋予其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完善离岗创业政策措施,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建立吕梁人才创新基金,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设一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好利用好“吕梁专家港”。

(三)构建完善“双创”体制机制

1.实施“双创”扩规提质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构建创新创业新格局。建成投运吕梁双创中心,建设吕梁智创城,高标准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实现开发区众创空间等平台全覆盖。支持开发区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型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各类孵化载体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组建技术专家团队、搭建专业技术支撑平台,构建“孵化器+”要素资源共享网络,完善全链条专业化孵化服务体系,提升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鼓励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本、技术对接机制。

2.优化“双创”生态环境。实施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聚焦吕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转型项目建设牵引要素集聚和产业配套,推动形成“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双创’基地+园区承载+金融支持”的产业创新生态。完善政策体系,促进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有效衔接,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机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强化孵化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加速吸引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率先以“智创城”建设为依托,形成创新生态“小气候”。完善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创新转型升级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六新”突破,重视实体经济,实施优势转换战略,转换发展方式,全方位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和转型项目推进机制,用足用好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金字招牌,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传统工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能源消费方式优化,加快构建具有吕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1.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坚持“减煤增气、控量提效、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和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快煤焦深度开发利用,差异化发展碳基新型燃料和碳基新材料,打造千亿级新型煤化工基地。以孝义、交城开发区和离柳矿区等为载体,培育碳纤维、石墨烯等产业,发展高端碳基合成材料、复合肥材料,打造千亿级现代绿色煤化工产业园区。支持孝义发展焦炉煤气制氢及下游产业,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开展涉煤铝土矿探矿权的分类处置改革和煤炭资源枯竭型企业“煤下铝”改革。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培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重点企业。

2.实施产业智能化升级工程。健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工业产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机制,配套扶持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加快煤焦、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技改,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矿山和智能综采工作面,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建设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3.实施产业绿色化改造工程。推进煤炭洗选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市煤炭洗选业产业升级。支持煤炭行业“三废”治理,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层瓦斯等煤系共伴生资源,加快矿井水处理设备升级改造,引进行业固废利用技术与项目,推进煤炭产业清洁绿色发展。建设煤矸石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形成“固废第三方治理+固废新型建材+固废建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推进焦化企业脱硫脱硝、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实现达标排放。

(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育机制

1.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机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壮大新材料、大数据、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装备、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主体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链长制、产业联盟会长“两长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鼓励相关企业与重点科研院所进行战略性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建立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2.创新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围绕建设“九大基地”,推动“六新”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抢占新基建发展高地,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实现全5G网络全覆盖,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在工业企业深度应用。抢抓山西省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111”工程、构建“13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领域知名品牌,跑出吕梁加速度,以兴县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孝义铝系新材料产业园和柳林铝基新材料产业园为重点,积极发展航空用镁合金、汽车用铝、铝压铸件等高端产品,打造千亿级全国铝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阳钢铁、吕梁建龙等重点企业,发展航空轴承钢、高端海洋装备用钢等多元特种钢,打造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智能煤机、5G塔架、轨道交通、飞机起落架、工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做强做优做大汾酒集团为抓手,推进产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地方中小白酒企业,建设国家级白酒交易会展中心、华中华北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打造五百亿级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打造煤成气、大健康产业等一批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集群品牌体系建设,深化“品牌+”,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合力打造一批市场认可的拳头品牌。

3.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抢抓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和“双经济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吕梁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增长极。加快建设吕梁数字经济产业园、交城大数据产业园,力争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聚力打造“数谷吕梁”大数据产业基地,发挥山西(吕梁)超算中心、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交城中交高速中西部数据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中交高速中西部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成投运,鼓励各县(市、区)、各省级经开区(示范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支持离石、孝义、汾阳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设国家级超算中心、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国内先进的信创产业适配基地、国内先进的数据服务应用基地,大力构建“三中心两基地”布局。扩大数据标注产业规模,构建“1+13+N”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县市区数据标注中心建设全覆盖,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数据标注品牌基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发展“互联网+”“5G+”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农业+”等新业态。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基于山西省超算中心的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工业智能制造、大气环境科学、全域有色金属等重点方向建设专业计算平台,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多维融合发展,形成“数据中心-数字产业-融合应用”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建设全省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4.完善未来产业引育机制。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为吕梁经济振兴和长远繁荣打造新引擎新动能,重点布局先进能源技术、新一代机器人、人工智能、氢能产业、生命科学、纳米材料、储能材料、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未来产业。聚焦“创新链、创业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引进一批孵化企业,聚集一批专业人才,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构建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扶持机制,分担早期风险,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未来产业,加强对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5.深化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健全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军民两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推进协同创新和军工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继续实施“民参军”规模倍增计划。建设吕梁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推动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成果展示、产品交易。支持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做大做强,加强与北航、国防科大等高等院校战略合作,依托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微小卫星、智慧能源、信息安全、数据交易等领域,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级。

(三)完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机制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手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高端商务、绿色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吕梁开发区电商园区建设,深入推进石楼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临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引领带动全市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优化提升“铁公机”,加快构建“岸港网”,加快建设交口县通航经济区项目、晋能快成物流大宗商品数字物流服务平台项目等现代物流园区,构建支撑双循环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企改制,在项目、资金、土地等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打造吕梁大健康产业基地,创建庞泉沟国家级生态康养示范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单位、省级康养试点县、市级康养基地、县级康养精品村。实施“两业融合”示范工程,试点打造一批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城市。

(四)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1.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体制变革。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构建特色重点产业学科专业联盟,激发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大重要能源领域和新兴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设立能源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推进能源革命科技重大专项、中试和平台基地建设,促进绿色开采、绿色消费、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方面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开展协同科技创新,实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大院大所、强院强所合作,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煤成气勘探开发、氢能源及燃料电池、碳基新材料、先进储能等技术。

2.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放宽能源市场准入,深化煤成气矿业权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油气管网公平开放,推动电网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创全省能源互联网试点城市。深化局域电网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电价形成机制,探索更加灵活的输配电定价方式。加快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改革,支持鼓励煤电联营、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发展,进一步降低售电价格,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和全省电力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煤化工与发电、无机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大幅降低煤化工下游企业发展成本。推动能源企业在合作生产、股权投资、联合开发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3.构建促进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机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吕梁行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健全节能标准体系,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持续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促进节能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利用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节能项目。推广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工业节能技术装备、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等,推进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光伏、风能、生物质和天然气、煤成气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推进农村煤改气,鼓励农村应用生物质能替代散煤,有序扩大“禁煤区”范围,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五)深化农业现代化促进机制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田间道路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吕梁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完善提升市级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功能。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着力孵化、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孝义高阳、文水胡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广泛吸收各种社会科技力量,构建农业科技“一主多元”的体制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打造服务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探索“有机旱作技术+特优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主导产业有机旱作技术全覆盖,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4.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搭建招商引资、政银企合作、科企对接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培育加工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统筹推动农业延链展链。 

五、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重点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营造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深化财税体制、地方金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专业化重组、“腾笼换鸟”,推动吕梁煤炭采选、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整合和兼并重组,打造引领转型的国企劲旅。推进国有资本退出发展前景不佳的传统产业、一般性竞争领域和过剩落后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支持企业、银行、政府依法合规妥善处置去产能债务。推动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发展。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充分发挥吕梁国投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积极推广“政府+企业”“企业+金融机构”模式。加强与省属大型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吕梁文旅集团、吕梁农业投资集团、吕梁云时代公司等新兴国投资本。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一企一策”的基本要求,完善市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展管理增效专项行动,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完善分级分类评价、差异化薪酬分配和精准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和员工持股与期权激励试点。实行全员绩效考核。按照“效益决定分配、效率决定收入、效能对标市场”原则,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水平、企业负责人调整挂钩。

3.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机制、激励机制,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社会资本,实施挂牌上市及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分类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离柳集团、吕梁中药厂等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发展壮大吕梁建龙实业有限公司,率先形成企业资产经营权委托重组、调整、改造的经验和有效路径。

4.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和问责体制。依法依规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按照“分级授权、厘清职责、品字架构”的要求,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出资人负责制,加强对国有资本的布局、运营和收益监管,健全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建立出资人、审计、纪检监察等多方面协作监督机制,发挥职工民主监督作用,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深化市县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政领域简政放权,尽快形成合理授权、依法规范、权责匹配、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体系,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落实上级市县财政收入划分体制改革方案,将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的管理自主权下放到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制定出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促进转型综改的财税体制。

2.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透明度。深化全市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推进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公开。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逐步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标准应用机制,将财政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建立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动态评价调整机制。

3.加强转移支付管理改革。建立与“六新”突破、开放发展、招商引资、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绩效挂钩的转移分配激励机制。创新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投入和使用机制,积极采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发展有关事项。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改革,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明晰转移支付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4.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分级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机制,实施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奖惩制度,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健全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政府购买服务监管。

(三)深化地方金融领域改革

1.持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积极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金融企业资本结构,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互相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归集工作;完善金融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会计、律师、资产评估、投资咨询、金融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继续推动“吕梁模式”“乡村振兴贷”做大做强,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7类机构发展。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大对民间非法集资打击力度,提高地方监管法制化水平。

2.推进政府投资基金改革。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采用“母子基金”运作模式,整合存量政府投资基金,启动运营吕梁绿色发展基金(母基金),通过设立专业领域类子基金开展投资业务。研究制定政府投资基金实施细则,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基金规范运营。创新市、县财政管理方式,形成合力,集中财政资金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推动基金业发展。加快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对基金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投资运营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府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完善基金运行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涉嫌变相举债基金的监管,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3.加速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把握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落实省政府企业上市“倍增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挂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辅导,提升拟上市企业规范化水平。加大财政、税收和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拟上市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最大程度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困难。引导对接银行信贷、政府性融资担保和政府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源,支持拟上市企业发展壮大。建立协调对接服务机制,发挥“沪深交易所山西服务基地”和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在培育企业上市中的积极作用。

(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障碍,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格局。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劳动力社会化流动成本分担机制。

2.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抵押权和担保权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建立健全总量调控下的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推动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改革,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和“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按企业亩产效益差别化配置机制,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

3.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支持吕梁企业融资、再融资的配套机制,推进企业挂牌上市,招引股权投资基金来吕梁落地展业,鼓励开展投贷联动。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服务,积极采取多种PPP运作方式,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促进机制。优化融资服务,创新融资担保、绿色金融等服务模式,建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完善市县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

4.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制度,加快培育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要素平台,创新大数据要素交易模式。明确各类数据资源的权利归属,完善数据监管机制,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审批事项,清理减并多头审批、重复审批,全面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行核准类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覆盖。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多证合一”落地实施,实现行业经营涉及的行政审批与企业营业执照全面合并。加快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政务服务、便民事项网上办理,提高“吕梁通”“吕梁政务通”等政务APP普及率和政务服务事项可办率。实施“数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完善数据资源开放标准规范,建立市场化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与业务常态化交流机制,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等重点领域数据分类向社会开放。建立数据开放监督、报告和评估等配套保障体系,完善数据开放互动反馈机制。“十四五”末,建成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归集机制,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奖惩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实施节能领域标准、能源清洁化绿色化标准、新能源和智慧能源标准,加强能源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围绕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坚持生产过程全产业链、生产技术全要素、作物品种全覆盖,加大标准研制应用力度。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文旅产品、景区建设、旅游服务、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标准化水平。围绕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物流服务和绿色物流等标准化工作,促进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强化应用导向和激励约束,抓好标准公开、宣传、实施评估等工作。

3.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坚决破除隐性壁垒,切实做到应改尽改、立行立改,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创造开放市场环境。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资源,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息公示及“黑名单”管理,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协同监管、联合惩戒机制。

4.构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省30”、市“20”意见、吕梁小升规培育“14”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优质中小企业“个转企、小升初、规改股、股上市”。推行民营企业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明星企业培养工程、民营企业家“千人培养计划”和“三个一”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百亿元产值的民营企业。创优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环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天然气等行业,加快破除制约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准入障碍和隐性壁垒;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渠道。

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优化转型综改空间布局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全域推进“五城联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转型发展拓展空间。

(一)构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1.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用好“一码清”管理平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低收入人口帮扶制度,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构建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优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光伏扶贫“三大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深化拓展“吕梁模式”“乡村振兴贷”“一保通”成功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2.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做强做优红枣、核桃、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沙棘、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名特优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打造酿品、干果饮料(药茶)、肉制品、功能保健食品、药材药品等五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吕梁中药厂、交城新天源等医药企业生产原料药、中成药、新特药,鼓励临县阳府井、文水野山坡、离石蒲谷香等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药食同源产品,“十四五”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推动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区域品牌建设,积极打造一县一品,持续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山猪”“岚县土豆”“交口夏菇”等特色产品,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构建“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庞泉沟生态康养示范区、北武当养生文化区,打响“康养吕梁、夏养吕梁”品牌。

3.构建美丽乡村现代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吕梁市乡村建设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六大提升行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统筹配置和一体化建设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环境治理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产村一体、协同整合、轻拆重管、风貌提升的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建设制度。推进农村住房质量、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饮用水源提档升级,创建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推进乡村智慧化治理。推进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继续创建“省级乡村治理服务示范社区”和“省级善治示范村”。

(二)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1.构建促进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市域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重构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柳林县撤县设区方案批复,稳步推进中阳、方山撤县建区,推动城市空间南北延伸、东西拓展,构建多极驱动的城市发展框架。构建中心城区周边快速交通圈,推动离石到方山、中阳、柳林城市快速路建设,打通四县(区)之间半小时直达的城际快速通道。建立新城区、主城区、开发区一体化发展促进机制,同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布局城市产业,提升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

2.完善大县城重点镇建设机制实施大县城提质扩容工程,支持孝义、交城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提升人口吸纳能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补齐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质扩容改造。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完善和提升县城功能,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人才、技术、金融、创新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易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构建小城镇健康发展分类促进机制,创新促进新型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建设机制体制,依法赋予行政管理权限,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重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产业小镇、康养小镇、文旅小镇,打造经济强镇和县城经济次中心。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建管分离”改革,整合城市管理职责,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构筑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城市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机制,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市场化运营。建设吕梁数字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一网统管”,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筑牢转型综改绿色命脉

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场战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修复治理机制,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绿色成为吕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色。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机制,以“两区三河”为重点,落实分年度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差别化治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深化“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系统治理,创新大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一厂一策”对钢铁、焦化、电力、有色和化工等重点行业排放企业进行深度治理。统筹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实施县城、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改造工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机制,推进分级分类精准化管理制度,加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和防控。“十四五”末,市域内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大幅提高,土壤环境风险可防可控,确保国省考核断面稳定达标。

2.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吕梁重点流域、林草领域、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全覆盖。落实水权确权登记、交易管理、有偿出让等办法。构建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建设管理体制。

3.加强沿黄流域保护开发。建立境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机制,加强区域治理整体规划,推进沿黄产业转型,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水沙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实施文峪河流域砂坑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生态保护工程。完善水源地保护机制,加大黄河流经县乡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快沿黄矿山、化工类企业、重污染企业退出步伐。提高堤防体系防洪标准,完善水库、堤防和水闸等防洪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体系。

4.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人防、技防、联防”监测监管机制,加强对大气污染、重点流域环保跨区域联合执法。健全生态环境量值溯源体系和污染物溯源分析机制,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体系和区域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完善排污许可制度。推进生态智慧系统建设,规范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实现监测管理“一盘棋”、监测队伍建设“一条龙”和监测技术“一体化”,构建区域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监测、预测、预报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企业退出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二)完善生态修复治理机制

1.推进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机制。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行动计划,恢复湿地、湖泊生态系统。实施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严格落实主体灭失矿山生态修复的属地责任,开展复绿、治污、植被恢复和森林抚育等工作。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计提制度。按照“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推行置换造林、购买式造林和碳汇造林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造林植草碳汇开发试点,规范提升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特色小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重点推进磁窑河、三川河和文峪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

2.全面推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修复。聚焦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三化”行动,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十大工程”,提升森林涵养水源、固沙防风能力,构筑国土绿化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实施营造林及国家储备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下经济“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坚持优存量、扩增量和提质量并重,推进天然林资源修复、三北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把吕梁山建成黄河流域林草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改革。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科学确定市、县、乡等各级林长、河长责任区域、任务目标,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调、四级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山水林草河湖资源保护发展体制。建立健全“两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和问责机制。推进县(市、区)“林长制”“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运行,构建“一林一档、一河一档”和“一长一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共建、方便公众参与管理活动的运行机制。

4.深入实施“五水”综合改革。牢固树立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全面推动“五水综改”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水资源确权,建立权属清楚、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采取PPP、政府投资和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深化与万家寨水控集团合作,全力推进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理顺水库管理体制。全力拓展水务市场空间,全面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设。

(三)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1.开展“绿色创建”行动。聚焦建设“绿色吕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吕梁市党政机关能耗定额》标准,定期进行能源审计,分析能源资源消费情况,创建节约型机关。实施绿色社区创建计划,完善社区绿色创建工作考评机制。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实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推动孝义、汾阳开展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加快城镇和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创建绿色商场的长效机制,构建绿色消费空间。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孝义瑞拓峰6+6万吨生物降解聚酯项目建设,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完全降解塑料生产基地。

2.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污水、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和水、电价格体系,促进生态环境成本合理负担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构建“风控+保险+理赔”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加快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及信用修复体制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差异化绿色信贷管理制度,推动绿色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绿色消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创新绿色税费、绿色补贴政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新型煤化工、碳纤维、氢能、大数据等产业快速发展。

3.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生态产品“评估-定价-交易”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机制。建设吕梁用能权、用水权、生态权属交易平台,完善生态权属交易制度,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快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生态产品从资源变资本的运营转化机制,支持相关主体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八、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吕梁开放发展新机制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开发区战略,打造引领转型主引擎,聚焦建设“开放吕梁”目标,以开放促转型、促发展,加快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吕梁打造成山西向西高质量开放的桥头堡。

(一)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

1.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按照“市有国家级、县有省级”开发区建设布局,支持孝义开发区、吕梁开发区率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深化开发区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开发区管理运营水平。深化开发区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内设机构,整合优化派驻机构,优化管理层级,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行开发区管运分离改革,探索公司化经营或委托专业团队运营等模式,推广吕梁、汾阳杏花村等开发区“区中园”“园中园”管运分离模式。完善开发区考核制度,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50%以上,把开发区打造成转型综改主战场、项目建设主阵地、经济发展主引擎。

2.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型开发区和高水平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合作机制。鼓励开发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承接国内国际转移产业,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国际合作产业园区。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1.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合作,探索区域合作新途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吕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瞄准铝系加工、农产品加工、酒类产品延伸系列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项目,建设对接“一带一路”重要物流集散地。加强友好城市建设,建立海外研发和招商机构,谋划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项目。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接港澳台企业来吕梁市投资兴业。主动寻求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跨区域合作机会,推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依托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两条大通道,推动山上九县(区)加强与陕、蒙两省区、大西北等沿黄城市的沟通协作力度。加快推进与太原、晋中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和发展机制,促进平川四县市融入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2.探索促进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世界各国民间交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吕梁市国际影响力。建立组织、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开拓视野的支持机制,用好各类对外展会平台,组织吕梁企业赴境外举办和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强化民间对外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开展民间对外交往。

3.构建对外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大武机场升级改造和航空口岸开放,把吕梁机场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航空口岸。稳步推进交城、汾阳、兴县、临县新建A2级以上通用机场,加快交口、柳林新建A3级通用机场。加快建设综合铁路网络,开工建设太原-吕梁-绥德高速铁路,推进既有铁路之间连接线建设。完善“五纵九横”干线公路网,推进静兴、祁离、离隰、汾石、离碛、石清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九、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坚定文化自信,聚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吕梁精神”时代内涵,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打造黄河旅游品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构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软实力。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1.持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管理。

2.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支持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以贾樟柯影视基地为试点,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内容创新,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市场影响力,培育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化传媒企业。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廉政文化、晋商文化、白酒文化等地方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文化旅游品牌。实施“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深挖文化资源内涵,形成涵盖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衍生产品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二)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1.加快打造黄河板块旅游目的地。实施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努力打造高等级景区,实现5A景区“零”的突破。整合吕梁境内的绿色、古色、红色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规范化建设高品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碛口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完成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积极创设国家级“吕梁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合碛口、孟门、军渡、昊旻山、黄河奇湾、柳林母亲峰等资源,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依托晋绥边区政府旧址,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吕梁红色文化公园。实施“酒+”融合发展战略,建设白酒祖庭博物馆、杏花村遗址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杏花村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外驰名的酒文化旅游胜地。依托于成龙故居、于成龙茔园,打造廉政文化公园。完善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机制,依托北武当山、庞泉沟等自然景区,建设集养生、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信义康养田园小镇、卦山千亩康养园、孝义胜溪湖健康养生城、贾家庄养老服务综合体等康养项目建设,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

2.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明守望工程”,实施吕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打造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珍贵可移动文物、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创建吕梁重要文物资源数据库。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吕梁非遗博览园、传习所等传承载体建设,加强对临县秧歌、唢呐、岚县面塑、孝义皮影、中阳剪纸、汾酒等非遗活态文化开发,打造吕梁非遗品牌化保护利用发展格局。创新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模式,落实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景区,建设一批特色非遗小镇。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持续加大老字号保护力度。推进革命文化和红色遗址保护,推进红色革命旧址修缮,加强红色档案保护研究利用。

3.深化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部门权责,压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有效推进巡查管理。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指导涉旅文物保护单位经营主体做好经营发展规划,处理好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分类推进经营方式改革创新。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机制,统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两级演艺中心项目、艺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反映吕梁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创意街区、文化小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完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上线。

2.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县城乡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完善服务、改进管理,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机制。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创新培育机制,完善政策扶持,发展壮大文化类社会组织。成立吕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金,构建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十、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共享转型综改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转型综改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1.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技能富民战略,深入推进以“吕梁山护工”“石楼福海厨工”“岚县土豆宴”等特色劳务品牌培训为主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按照“一县一品牌、县县有特色”培训模式,打造吕梁特色劳务品牌。有效整合市区高、中职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计划,培育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启动吕梁技师学院建设。实施职业学校“1+X”制度试点,完善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国内劳务市场,扩大国际劳务输出成果。

2.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建立城乡统一、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智能化、现代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创新就业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保企业实现保就业。

3.完善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培育市、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针对性提供创业培训(实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场地支持、政策落实等服务,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组织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优化吕梁市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建设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增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整合高、中职院校资源,建好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汾阳、文水柳林县、方山县、兴县、临县职教中心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市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

2.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编制部门要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原则,定期核编,核定的总量由教育部门按照班额、生源、师资机构等情况具体分配到每个学校,实行动态调整。完善教师岗位设置办法,人社部门对教师岗位数量按学段实行总量控制,教育部门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按教师编制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具体分配到校。教师调动实行备案管理。完善学校教职工聘用管理制度,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通过改革使“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激发内部活力。

3.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实现教师管理、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现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常态化。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造就教学名师。

4.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校长取消现有行政级别,按照“谁举办,谁管理”的原则,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薪酬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建立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

5.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将民办教育发展与整体教育事业发展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入开展民办义务教育规范整治专项工作,提高民办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民办教育招生工作,推动全面落实公办民办教育同步招生政策。

(三)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1.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六定”“三同步”改革要求,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进孝义、岚县、交城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省级示范县建设。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县级医疗集团内部运行机制,落实医疗集团管理自主权,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新建一批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卫生室,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职业病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职工尘肺、矽肺、石棉肺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等的监测,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

2.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机制。强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一体化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等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实施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推进计划,在市人民医院、汾阳医院率先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点。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实现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全覆盖。扩大医保异地就医结算范围,推行县级医疗集团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复合付费方式改革。推进全市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在稳妥扩面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强化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对弱势群体予以特别保障。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医养结合两项国家级试点,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多形式多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体系。

十一、加快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健全法治建设体制机制,法治吕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深化全面依法治市实践,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加强人大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吕梁、平安吕梁,加快推进吕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促进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加快建设“法治吕梁”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党委(党组)领导法治建设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进法治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

2.全面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执法层级,明晰执法职责,由“多层执法”向“重心下移”转变。整合执法资源,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健全执法机制,由“各自为战”向“综合执法”转变。分类推进市域综合行政执法,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相近职能。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经批准在县域范围内乡镇、街道整合组建综合执法机构,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名义开展执法工作。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开展“互联网+行政执法监督”试点。

(二)完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防救相承的责任体系,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标准化和应急指挥科学化,加强应急平台一体化。构建统分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救援力量体系,强化应急管理物资装备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共建共享的应急管理模式。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形成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应急组织。

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疫体系。建立“防、控、治、研”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改革,完善疾控常用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快健全疾病监测防治体系,高标准建设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加快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持续推进“三零”单位创建。持续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总结吕梁“三零”单位创建新做法,形成“三零”单位创建长效机制。加强村(社区)治保会、调委会建设,加强城区专职巡防和专职保安队伍建设。推进县级信访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六位一体”的信访联接联调联处联解平台。

2.加快数字化政府建设。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总体要求,完善数据资源开放标准规范,完善“一局一公司一中心”管理运行社会架构,建设政务数据云平台。加快建设市级“领导驾驶舱”,加强信息推送和数据分析服务,进一步提升转型综改决策科学化水平。以华为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信息数据库,重点建好城市空间地理、人口资源、企业资源、宏观经济等数据库。

3.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深入推进《宪法》《民法典》贯彻实施,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大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不断夯实法治社会建设根基。加强城乡基层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支持引导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有效途径,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享共治新格局。

十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转型综改保障机制

坚持党对转型综改的全面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协同,凝聚起推动转型综改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党对转型综改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推动吕梁转型综改试验在稳健中实现新的突破。吃透把准党中央和省委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转型综改工作的决策部署和重点要求,找准阻碍吕梁市转型综改的突出问题,立足实际谋划转型发展的举措,统筹转型综改政策、进度、效果,发挥转型综改整体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识变求变应变,提高自身指导和驾驭转型发展的能力。

(二)构建保障转型发展的法治体系

坚持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和创新办法有机统一,优化法治社会生态,健全依法行政制度,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三)积极争取综合改革试点

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各种综改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性成果和制度性经验,把试点经验转化为全市发展先机,发挥改革综合效能。

(四)强化协同联动落实机制

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统筹实际需要与基层期盼,纵深推进,精准施策,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效衔接,完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机制、长效合作机制,各司其职,依法履职,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对涉及多部门的重大综合改革加强统筹领导,完善问责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各县市区改革办(综改办)要根据市委重大改革项目及责任分工,细化措施、分解任务,提出项目推进的分工进度计划,制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成果清单”,建立年度重大改革项目管理台账,确保各项重大改革项目高质量完成。

(五)营造正向激励综改氛围

实行“包容期”管理制度,建立“容错”机制,建立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健全改革正向激励体系,树立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总结推广、宣传报道改革典型案例和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全力推进吕梁“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服务2025年“转型出雏型”战略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拼搏奋进,推进转型综改朝更高的阶段迈进,蹚出吕梁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谱写吕梁革命老区转型综改宏伟篇章!

附件

  词  解  释

(一)“一委三院”人才、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

(二)“智创城”:指通过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立足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智慧、智能、智力,有效集聚创新资源,以“智创城”冠名建设的引领带动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双创支撑平台。

(三)“智慧农业”:是指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以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四)农业科技“一主多元”的体制机制:以政府领导、 农业行政部门主管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多方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五)“两业融合”:指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六)能源消费“双控”:指控制能源消费的强度和总量。

(七)农村“三变”改革: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八)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九)农村“三块地”:指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和乡村建设用地。

(十)“标准地”:是指土地出让时明确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受理”即可直接开工建设。

(十一)“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将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十二)民营企业家“三个一”素质提升工程:每年组织100名企业家、1000名经营者、10000万名技术骨干到北大、浙大等高校进行培训。

(十三)农村人居环境“六大提升行动”:2021年中央1号文件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六方面主要行动,即: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

(十四)“两区三河”:“两区”,指吕梁市区及周边、汾文交孝城区及周边区域;“三河”,指三川河、文峪河、磁窑河流域。

(十五)“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十六)“五水综改”:指全面推动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综合改革。

(十七)“三化三制”:“三化”,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制”,指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

(十八)职业学校“1+X”制度:1个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十九)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前往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以企业为开发平台,职业院校为实施平台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二十)“六位一体”信访联接联调联处联解平台:以调解为基础,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仲裁、群团组织“六位一体”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

(二十一)“领导驾驶舱”:是面向政府各部门,协助领导摸清数据家底、辅助领导决策的数字政府操作系统,服务于各级政府领导或部委办局领导,确保掌握的数据充分、及时、准确,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十二)“三治”融合:指在乡村治理中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二十三)头部企业: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者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

(二十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修复“十大工程”: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修复、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经济林提质增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公路两侧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开展矿山生态系统修复整治工程。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综改办???市委政研室???8223167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我们 

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下载*平台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